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贵州情韵网 首 页 文旅资讯 情韵文化 查看内容

布依戏、芦笙制作研修班系列课程——文化传承需接力,技艺实践出“真知”

2021-10-22 23:16| 情韵号: 贵州情韵| 浏览量:26456

摘要: 学员们表示,通过罗正副老师的授课,大家进一步地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传承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莫厌学老师芦笙制作技艺的分享,大家深切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芦笙制作技艺及其文化意义。 ...
       10月22日上午,贵州大学教授罗正副老师以“文化如何传承——基于布依族案例的探讨”为题,于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为“2020年布依戏研修班”的学员们讲授了文化应该如何传承。课程一开始就让学员们思考文化应该如何传承?可以通过什么形式进行传承?随后罗老师阐述了文化传承的概念,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里我们不用“文化传递”,是因为“传递”一词寓含着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平行关系,往往容易与 “文化传播”相含混,横向的文化传播强调文化的扩散和改变,而纵向的文化传承重在文化的保持和积累。

       下午,罗老师从传承的形式进行讲解,传承的形式有:口语传承、实践记忆、实物图符、文字借用、传媒介质、网络论坛。罗老师强调了“实践记忆”(practice memory)的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最后罗老师讲述了文化传承是一个内在调适与现代演进的过程。文化演进不像生物物种进化那样‘优胜劣汰’。换句话说,文化传承的演进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同日上午,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莫厌学老师向“2021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研修班”的传承人们讲授了他制作芦笙的经验。莫老师从4岁左右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芦笙,制作技艺也随着不断精进。莫老师在给大家分享经验时说道:“学习芦笙制作需要与学习演奏同步进行,演奏的水平提高了,制作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莫老师还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愿意将自己掌握的芦笙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午,莫老师继续向学员们耐心详细地讲解和教授芦笙制作技术,使得大家能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学员们表示,通过罗正副老师的授课,大家进一步地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传承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莫厌学老师芦笙制作技艺的分享,大家深切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芦笙制作技艺及其文化意义。(冉光琴、郑丹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