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进一步结合高校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通过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展示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多样化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传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月17日上午,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手工艺院长赵罡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为“2020年布依戏研修班和2021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研修班”的传承人们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保护观到新时期非遗工作的指导意见”。赵罡老师表示,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提高遗产可见度,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有这个遗产,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促使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向国际社会宣示保护人类遗产的责任和义务,并增强保护遗产的自觉性。他指出:非遗代表作申报和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不一样,没有排他性,不问出身,不问最早出处,更没有抢注一说,同时还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创造性表达是每个持有者和传承人的权利;第二,学习是传承人的权利,学什么也是传承人的权利;第三,传承人不是不想接触新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没有条件接触,不是不愿改进材料提高技艺,而是不知该去哪里学习。此次培训正是我们回答以上问题的好机会。 下午,原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诗莲老师向传承人们分别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特性,以及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的成就。她指出,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原汁原味、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历史上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消失在现实生活中的都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 中华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保护与传承并重,弘扬与繁荣同行,用文化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张颖) |